清冷中的静美
2023-04-20 11:15:24


略微泛黄的画面。一段白得刺眼的小路。一个斑驳脱落的黯红拱门。勃勃生机的绿色藤萝,从上面垂掉下来,掩映着三分之一的拱门。拱门上,生锈的铁链,搁着一把生锈的铁锁。拱门前的台阶里,一左一右,坐着两个手握书本的学生,一个正低头看书,一个则抬头望向远方。


拍摄的人这样写道:中山大学特别美,阳光暖洋洋的,微风中略带一丝薄寒。虽然只有那么几句说明,但我一看到这个寂寞得静美的画面,就确定这拍摄的应该是位于中山大学的陈寅恪故居。因为从屋前延伸出的那条白得刺眼的小路,已经是一个代表着在这里生活了整整16年的陈寅恪的特定的文化符号了。


关于这一个白得刺眼的小路,在一旁斑驳的水磨石牌上,有简单的介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中大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寅恪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屋前的这条路是陈寅恪教授经常散步的地方。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陈寅恪教授视力严重衰退,只能略见光影。学校专为他修砌了这条小路,涂上白漆,方便辨识,还在房屋东边的路口设了一道护栏,以策安全。”这便是著名的“陈寅恪小道”的来历。而这条小路,从此也成为中大“以人为本”“尊重学术”的标志。


所以,有爱好文字的朋友来广州,自然都要提到这条白色小路,当然,只要时间来得及,他们也肯定会崇敬地前往瞻仰一番。




多年前,我曾经陪外地来的朋友又去了一趟陈寅恪故居,这成为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探访。记得那天,阳光很温暖,我们流连在陈寅恪故居的周遭,看绿树掩映的两层高的红砖洋楼,红砖已旧,窗棂已残。不同的是,那条生锈的铁链,那把生锈的铁锁,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白色封条:二00七年一月十五日封,中山大学房地产管理处。这更让陈寅恪故居显得庄重、深沉、寂寥、孤傲。


门前,一年轻父亲正带着孩子在玩耍,孩子忙着用泥沙玩过家家的游戏。我们和年轻父亲攀谈起来。年轻父亲说:带孩子来这里,确实是想让她从小就感染一些陈先生的文气,尽管她现在还只懂得玩泥沙。而对他自己而言,也特别喜欢陈先生的“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惟剩颂红妆”的感慨遥深,这可以滤去自己身上的喧嚣与浮华。后来,再问及封条的问题,年轻父亲说,据说是要重新修葺陈先生的故居了。不过,他希望修葺后的陈先生故居,还能保持眼前这一份陈旧与清冷,因为这一份清冷,正是陈先生当年真实的生活与气节的写照。而领略先生的风采,自有先生的著作在,有先生的精神在,有先生的传统在,故居清冷,有何碍哉!年轻父亲一面说,一面双目望向故居前那条曲折的白色小路,似遥遥地回望向半个多世纪前那一段已经宁静下来的历史。


陆键东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里对陈寅恪故居有这样的描写:“一栋红色小楼,两层,前后都是大草坪,周围都是参天大树,青绿,幽静,特别适合休养,现已被保护起来,旁边有说明。”读着这么清淡的介绍, 再抬头看看天空,每一缕透过大树的阳光,都带有了一份敬仰。虽然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但先生那独立自由的精神,却像初春的阳光,亲切地抚慰着世人的心灵。




栏目介绍

e家君推出一个新栏目:《作家眼中的广州》。文化就像胶片中的光影,哪一小片光影都有存在之美,让我们一起来发现街巷里有可能被忽略的城市之美。


作家简介

潘小娴,作家,已出版《美人香里说宋词》、《云山花事经眼录》春夏秋冬四部、《魅,自山中》、《最美的游戏》、《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