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碟东陂水角,逛一会儿老街!每次离开连南,我都喜欢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别难舍的家乡。
这种离别,沿袭多年,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对我而言,这一种美食习惯,不论我的身影离开故乡多远,但我的心,却已经有了乡情的依靠,让那些渐行渐远的乡愁,在我的生命里,变得实在,可感,可亲,可品。
其实,东陂水角,并不是原产于连南的美食,而是原产于连州东陂。不过呢,连南与连州也是支脉相连,唐宋元明,连南都隶属连州,不少美食习惯,两地也是一脉相承。
比如,这东陂水角,不仅在连州遍地开花,也在我家乡连南遍地开花。
东陂水角?还是东陂水饺?很多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有没写错呀?
当然没有错啦!这东陂水角,不仅与平常人们熟悉的水饺馅料绝对不一样,连模样也不一样哟。
水饺一般以猪肉牛肉羊肉配韭菜白菜芹菜等做馅料,而东陂水角只限马蹄、葱、猪瘦肉三种做馅料;水饺的形状一般是半弯的虾弓形的,而东陂水角呢,却是小小巧巧的三角形。
每次离开连南的那个上午,我必前去老街旁的东陂水角店,吃上一碟东陂水角。
如今的东陂水角,不再是单一的白嫩嫩水角,而是五颜六色,好看得很。老板娘告诉我说,紫色水角是用火龙果做的,绿色水角是用各色蔬菜做的,黄色水角是用胡萝卜做的……
我被老板娘说得直咽口水,张口要10元一碟的,各种颜色的东陂水角都来上几个。
老板娘说:“你一个人吃太多了,1元3个,要8元足够了。”哇!老板娘好实在哟。
一碟色彩缤纷的东陂水角端上来,撒满了白色的芝麻,香喷喷得立马就开吃。一口一个,水角皮脆脆的,有点黏,却很弹牙;马蹄和瘦肉混合的馅料,荤素搭配,咸甘适度,鲜香爽口。
如果想口感刺激一点,还可以配上一点芥末酱,或者一小勺辣椒酱,当白嫩的水角皮外立刻裹上了一层色彩,放进嘴里一咬,香辣扑鼻,浓郁甘美,刺激得味感更鲜香四溢。
又香又弹牙的东陂水角,真好吃!也就五六分钟的光景,我就把一盘水角吃个一干二净,还真的觉得吃撑啦。
说来,东陂水角的馅料只有马蹄、葱、猪肉这简简单单的三样东西,何以就能包出这么好味的水角?其实,这和马蹄馅料,以及包水角的糍皮有很大关系。
旧时,连州坊间流传有一句顺口溜“东陂马蹄西岸石,三江草鞋连州屐”,这意思是说连州各处都有出名的特产,其中东陂以马蹄驰名全市。东陂马蹄饱满易削皮,肉白鲜嫩,味美清甜,嫩滑无渣,无论生吃或熟食,都爽脆可口;另外,其他地方的马蹄削皮后会变色,唯独东陂马蹄,削皮后隔夜也不变色。
水饺皮一般是用面粉做的,而东陂水角皮却是用黏米做的。
黏米要经过舂米、打粉浆和煮粉的过程,制作起来相当讲究。先将优良油黏米浸透,磨浆,米浆磨得愈细愈好;再将大锅置灶上,用熟油煎锅两次,把米浆倒进锅内加温,等米浆稍热,使用一条硬木檑杵捣拌,米浆越捣越稠,往锅里再放少许猪油,继续捣拌直至米糍半熟,取出置于台板上,加些小米粉,分开小团用力揉搓。
把粉团一个个搓好后,再用湿巾盖住,以免干裂。等到要做水角时,再掰成拇指大小的米糍,捏成半个鸡蛋壳大小的小锅形薄片,就成为包水角馅的皮了。
有这么好的马蹄,有这么好的糍皮,还有这么用心的技艺,也难怪东陂水角有让人一吃就恋恋难忘的魔力,也难怪很多人对水角总是无比长情,一直都吃不腻!
我,也是其中一个长情之人!吃一碟东陂水角,走一走老街,然后,坐上长途车,挥一挥手,离开,带走满袖的乡愁……
乡愁,亦是“香愁”!
不管走多远,时不时,总会想念远方的家乡,那鲜香爽口的东陂水角的美味,自味蕾,自舌尖漫溢而出。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不可磨灭的乡愁标记,深深地眷恋!
e家君推出一个新栏目:《作家眼中的美食》。山珍海味,街边小吃,只要自己喜欢,都是美味佳肴。寻美食,悟生活,两不辜负!
潘小娴,作家,已出版《美人香里说宋词》、《云山花事经眼录》春夏秋冬四部、《魅,自山中》、《最美的游戏》、《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