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每一位制造美的人相遇
2022-09-07 23:53:22



“我知道,探寻的道路既远且长,所幸,沿途都是美的风景。我会在美的道路上,与每一位制造美的人相遇。


像一首熟得不能再熟的歌: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读这段话,甚感温暖。


这是故宫学者祝勇写在《故宫艺术史:初民之美》自序的话。在祝勇眼里,一直心心念念的“她”,是故宫。而故宫之于祝勇,是故乡,是原点,是他远行之后可以归来的地方,也是他归来之后再次出发的地方。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祝勇一直找不到,哪里才是故乡的感觉。后来,四处漂泊的他,因缘际会之下来到故宫工作。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后,他发现自己找到了“精神上的故乡”。


故宫,这个“精神上的故乡”,给祝勇提供了丰沛的写作灵感和资源,由此他开始了关于故宫的创作。


从2002年推出的虚构作品《旧宫殿》,到畅销书《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祝勇故宫系列”,包括《故宫六百年》《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等,从故宫出发,祝勇的文学疆域不断扩张,创作视线不断绵延。




2022年,是祝勇开启故宫写作的第二十个年头,他又再一次从故宫出发。


这次他的《故宫艺术史:初民之美》(祝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去探索中华文明源头深处的美,带领读者走上一段“美的历程”。


“一件件的文物,是指引我们回到过去的路标,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祝勇看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宏大、浩瀚、可视的中国艺术史。无论从横向上,还是纵向上,故宫文物都建构起中华文明的宏大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未曾断流的物质证据。”而他的《故宫艺术史:初民之美》是这个庞大的写作计划的第一卷。


全书以故宫博物院所藏彩陶为对象,从“源远流长”、“岁月山河”、“神话时代”,再到“ 彩陶之纹”、“彩陶之用”、“彩陶哲学”,以及“消失之谜”,探讨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艺术之渊源与流变,这是一部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串联起来的中国艺术史。



作家祝勇


祝勇曾说:“我很幸运,能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并把故宫当作我一生的写作资源。对故宫的书写,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去回看我们民族的历史,回看我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走过的路。”


祝勇,是一个“故宫人”,这很幸福!


而我们,随着他这个“故宫人”的视角,看见可能不曾关注的美,亦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赏读


掩藏在日常生活底下的孤独


“我住在北方的小城里,我们这个小城叫作“雪城”。一年当中有半年时间,我们住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很久以前,城市的边上有一个很大的煤矿,那时的雪城还只是一个小镇。后来小镇发展起来了,盖了很多四五层的楼房,楼房里的居民几乎全部来自煤矿。从前的人们总是不怕冷的,因为我们有煤矿,所以每栋房屋里面都是暖烘烘的,房子里的人们只穿一件衬衫,窗户也是半开着。那时所有的人的感觉是:黑色的黄金取之不尽……”




《西双版纳的女神》(残雪/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书由13个精巧自由的故事组成,无论是随着矿产枯竭而逐渐寂寞的北方“雪城”、拥有庞大防空洞体系的“灰城”,还是因一次小误会而痛失猫咪的卖菜老人、在地下三层开小超市的女人……每个人掩藏在日常生活底下最深刻的孤独,他们的精神寄托与向往,情感的滋生与毁灭,生命意义的隐匿与显现,都被残雪收录其中,打破真实与虚构、现实与精神的界限,造就了独特的小说风景。


面对不完美的医学,我们该怎么办?


当我们所爱的人面临癌症的威胁,试图寻求替代疗法时,我们应该提出何种建议?


当同事确信自己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或由于重复性劳损请假时,我们要如何回应?


当孩子被要求接种疫苗,而该疫苗争议不断时,我们该怎么办?


当我们的乳房X光片、胆固醇指标等显示了危险信号时,我们要如何评估它的危险性?


当自己的慢性疾病和损伤清楚地显示了致命后果的前兆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可避免都要学习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境?不妨看看《勾勒姆医生:如何理解医学》([英]哈里·柯林斯,特雷弗·平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勾勒姆”是神话中的一个造物,既不了解自己有多么强大,也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笨拙和无知;而医学也一个“勾勒姆”,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造物。书中明确指出——面对不完美的医学,我们如何与医生携手应对疾病与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