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吉一条城中村的大街,浓缩了百年历史光影
2022-03-16 23:16:17




前段时间,天河区珠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修编(2021年—2035年)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进行公示,规划范围为广园路以南部分,反映传统村落生活和历史遗存相对集中的区域,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根据规划,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2米以内。


核心保护范围为文华大街及珠村潘氏宗祠周边区域、大塘及元德陈公祠等周边区域。建设控制地带为文华大街、南门大街、东华三巷等历史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街巷沿线地区。环境协调区为东至文华大街·深涌-东乔大道……


在这篇规划中,

“文华大街”多次被提起,

不是没有理由的。


走进文华大街,从一巷到十九巷,小店拥挤着排列两边,风格单一的住宅聚集,此起彼伏的电动车鸣笛声、单车铃声回荡在小巷里。看起来,这里与其他巷子没什么不同。


但只要稍微留意,或左顾右盼,或抬头一看,就会慢慢领悟到文华大街的独特。宗祠、家塾、传统民居……每条传统肌理仿佛都在诉说历史。




文华大街的第一张路牌,位于文华大街1号的对面,四周比较昏暗。往前走过位于文华大街8号的环翠潘公祠,就来到街面宽阔许多的一带,此时视野也变得十分明亮。水浸社与东溪家塾、梅隐潘公祠相对,隔着大街相望。这里有水塘,有石凳,环境幽静,人们喜欢坐下遮阴休闲,拉拉家常。


水浸社的由来充满趣味,据立在其附近的一个石碑介绍,在梅隐潘公祠前的水塘中,有一个独特的社稷坛,其独特之处是此社的社稷坛建于水上,而其他坛都设在陆地上。由于常年有水浸着,所以被称为“水浸社”。


水浸社的对面即是东溪家塾,建于清朝。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位于文华大街11号,有硬山顶、灰直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勒脚及门框,屋檐有文字瓦当,檐下有雕花檐挡。





而隔壁的文华大街12号便是梅隐潘公祠,在清代为纪念潘贤而建(潘贤字梅隐,珠村潘姓七世祖)重修于1926年。该公祠坐西朝东,正祠三间两进,左侧有一厨房,占地面积157.2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博古脊,祠堂的灰塑、檐档的人物雕饰以及山墙墀头上的砖雕都比较精美。




不到几步,就来到文华大街14号——恒上潘公祠,建于清代,现保存较好,室内外装饰简单。该祠坐西朝东,两廊一厅一天井,通宽8米,通深8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屋顶是硬山顶,瓦面铺碌灰简瓦,青砖墙,正面墙中门凹入,红砂石勒脚。屋檐没有檐下档板,两边凸出的墙壁上有檐下花卉灰塑。


再往前走到文华大街18号,就是建于清乾隆元年的仁可潘公祠,至咸丰元年曾数次重修两廊和瓦面等处,1926年又重修。该祠坐西朝东,三间两进,面阔11米,进深19米,占地面积209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龙船脊、青砖墙、红砂岩勒脚。梁架雕花比较精美,驼峰、斗拱的雕花则纹饰简单,墙壁上端有甲寅年绘的壁画。该祠为纪念潘逊潘仁可,此祠堂现任第十经济社社址。




时过境迁,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仍然颇具浓郁的古韵,其每道墙上都挂有“天河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牌匾。在今天,它们的存在,是人们寻找城市从古至今演变脉络的不可或缺的线索,是把老村民重新带回从前走街串巷那些久远又令人怀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