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五”到“十四五”,猎德村第一个党支部成立者见证“猎德蝶变”
2021-08-06 23:49:51


“老人家经历了日军侵占广州、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土改’、改革开放和猎德旧村改造,从国家‘一五计划’前一个月入党,到今年的‘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完整见证了猎德的历史巨变。”近日,在猎德村改制公司党建负责人陪同下,88岁梁桂华老人“翻”开了她记忆中的猎德历史。



梁桂华老人


梁桂华老人1933年出生,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着手建立猎德第一个党支部,并被村民推选为副书记。她扎根乡里,陆续担任农业合作社支部书记、猎德大队支部书记,妇女主任,纪律委员等职务,是一名有69年党龄的老党员。


忆峥嵘岁月,更念党恩


“我几岁的时候,日本人就占领了广州,经常到乡下烧杀抢掠,我们都要‘躲鬼子’。”梁桂华提起过去的故事,还记忆深刻。听者问:“为什么不往山上跑呢?”老人说:“日本人会搜山呀,当时猎德到海珠地区到处都是河涌、稻田,日本人常常被河涌挡住,我们因为会游水才能逃跑保命。”


谈起入党和工作经历,老人在家人和《猎德村志》的帮助下,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日本人投降时,我也12岁了,因为家里穷,在村里上了三年小学就下田干活。新中国成立后,我参加了农会,1950年因为能识文断字、家庭成分好,还参加了‘土改’,认识了同样参加‘土改’工作队的丈夫。‘土改’时吃住都在田间地头,经常要丈量土地、分配种子、调解群众纠纷。1952年附近地区‘土改’结束,我也于12月在上级介绍下入了党。”



梁桂华老人参与‘土改’工作时发放的‘地契’


梁桂华老人入党后,适逢1953年国家施行“一五计划”,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当时每个人都干劲十足,我们着手建立了猎德第一个党支部,还以猎德涌为界,在村里成立黎明、远光两个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竞赛。1954年,周总理指示说做好水上居民的上岸安居工作,我们这里还安置了一批居民,专门成立了捕鱼队……那些旧社会里被人看不起的贫民和渔民,当时有了田、上了岸,都是很激动的,都说共产党是救星啊。”



上世纪50年代,猎德村的农业工具。



作风过硬,后辈传承好家风


对于梁桂华老人的为人,儿子罗叔回忆说:“老妈那个时候,村委只有三五个人,大事小事都要办,她不仅要忙着自家田里的庄稼,还要管村里的妇联、教育、纠纷调解等工作,经常是刚端起饭碗就被村民叫走,有时夜里10点还有人叫门,我都经常见不到她。”


梁桂华老人做事总是一碗水端平、一杆秤把准。她做了几十年的居民调解工作,村民都信服她,现在老人下楼散步,很多邻里街坊都尊敬地跟她打招呼。据了解,梁桂华还多次被广州市司法局、天河区司法局评为司法调解先进工作者。


老人家不仅作风过硬,家风还很好。“她和子女没有住在一起,子女就经常来看望她。老伴去世后,她儿子辞去村里治保队员的工作,专门来照顾她,忙完自己家的家务就来忙老人的家务,做饭洗衣,很辛苦的。老人家快90岁了,身体还很硬朗,离不开儿子的天天照看,她家是我们这里的好家风家庭。”陪同人员介绍说。



猎德蝶变,村民生活华丽升级


梁桂华老人自幼生长的猎德村,现在已经改制为猎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猎德社区。她亲手参与建立的猎德村党支部,从三五人壮大为有180余名党员的党委。在上级的指导和村党委的引领下,猎德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为广州市旧村改造的第一村,昔日的农田变为广州市城市名片花城广场,路边的果树变成了广州市数一数二的地标楼宇,下地插秧的农民变成CBD里的建设者……猎德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从耕田到“耕楼”、从“一产”到“三产”的华丽转变。



梁桂华老人所获荣誉证件


梁桂华老人作为猎德蝶变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曾在建党90周年时和老伴一起获得广东省委颁发的“南粤七一”纪念奖章。今年,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梁桂华又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代代老党员、老干部身上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彰显了基层党员艰苦创业、为民服务的优良品格。



今日猎德面貌


在建党百年之际,

醇厚的记忆熠熠生辉,

不凡的经历催人奋进。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我们将在新时代新征程里更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