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数千斤垃圾,蟑螂四处窜……老人“囤积癖”怎么治?员村街“对症下药”!
2020-10-14 22:02:48



街坊来参与,

凡事好商量!


今日热议话题:

喜欢大量囤积杂物,

导致家中垃圾成山,

不少老人有这样的“收藏癖”,

苦了家人,烦了邻居,

应该怎么办?

涉及的是沟通和关心的问题。


近日,员村街绢麻社区解决了一名失智老人囤积杂物的难题,家属特意送来了一面锦旗。这件事困扰了家属多年,也导致老人与邻居发生矛盾,最后是怎样解决的呢?






问题:囤积垃圾顶门无法下脚



9月中旬,员村街绢麻社区居委会接到辖内居民求助称,在都市兰亭小区有一位老人宋阿姨,总是将街边捡拾的垃圾带回家中存放,这种情况已持续多年。由于老人屋内常年堆积着大量垃圾和杂物,已经散发出阵阵异味,导致引来大量蟑螂。不仅严重影响老人的居住环境,还波及了周边的邻居,大家都苦不堪言。


“推开门都插不进脚,垃圾几乎顶到了天花板,时不时还有蟑螂爬出来,感觉像是到了废品回收站。”绢麻社区党委书记范红梅说起第一次到老人家的情形,仍心有余悸,“看到老人长期生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真的很担心她的健康状况,也苦恼对公众造成的影响。”


绢麻社区老人宋阿姨屋内常年堆积着大量垃圾和杂物。




解决:谈话找到突破口清理千斤垃圾



经过向老人两个女儿深入了解得知,宋阿姨今年80多岁,平常一个人住。老伴过世后,早出晚归拾荒囤积杂物,成了她的日常。宋阿姨并不缺钱,生活也能自理,拾荒不是为了卖废品攒钱,更像是病态的“囤积癖”。老人的女儿也十分无奈,已经想过各种办法,老人既不愿与女儿同住,也不肯放弃捡拾垃圾,更不肯将垃圾清走。家属也是无力解决,希望居委能介入一起劝说自己的老母亲。


绢麻社区书记范红梅与启智社工耐心做老人心理工作。


范红梅与启智社工多次与老人沟通,一开始老人坚持不肯清理,为让老人放松戒备心理,大家开始和她闲话家常。


得知老人是社区的退休老党员,曾经还是绢麻厂的老职工,范红梅一听,立刻从党员的党性和绢麻厂的历史聊起,慢慢引导到党员作为榜样要带头做好创文工作,保持自己的家居整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老人听后终于有所动容,答应让人进屋一起清理垃圾。9月23日,绢麻社区联合启智社工服务站、街环卫站、物业公司等工作人员,在老人和家属都在场的情况下,将走廊和老人客厅的杂物垃圾一袋袋分类整理运走。


绢麻社区联合街环卫站帮助清理老人家中囤积的垃圾。


七八个人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环卫车运了十几趟,清理出近千斤垃圾,才把老人家的客厅整理出“眉目”。


下一步,绢麻社区还会分批清理该老人家中剩余两个房间杂物,并安排启智社工持续跟进宋阿姨的情况,对其进行深入心理辅导,争取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垃圾囤积癖”。




员村街集中力量专项解决“老人囤积癖”



在员村,像宋阿姨这样有“垃圾囤积癖”的老人并不是个案,几乎每个社区都有1、2名。他们或是因为生活拮据要收集废品卖钱,或是出于节俭的习惯,或是因为家庭变故靠囤积垃圾填补心灵空缺。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大家对这类老人更多的关注。


为此,员村各社区与启智社工站成立了专项小组,对该类老人建立个人档案,进行多对一的长期跟进和心理辅导。




例如,山顶社区郭阿姨一生未婚独居,因姐弟间的矛盾,多年来一直囤积垃圾在住所,后来演变成房子用来放垃圾,自己在外流浪捡垃圾生活。社工经过一年多跟进,逐步了解到老人背后的生活和导致囤积垃圾的原因,作出针对性心理辅导。


目前,该老人已经能做到囤积的垃圾几天就卖一次,不影响公共环境,并答应社工年底回家清理家里的垃圾,尽快搬回家住。




启智社工走进老人生活,帮助郭阿姨整理垃圾变卖。


再例如,新村社区秦阿姨,因为与丈夫子女的关系淡漠和经济拮据,需要靠捡拾废品增加收入,转移家庭关系冷漠带来的孤独感。但长期占据公共空间囤积垃圾,不仅影响了邻居,对创文工作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社区居委、环卫站、社工多次帮助清理下,虽能短期缓解,但始终治标不治本。


    


 

“这类老人普遍内心孤独,缺乏关爱,必须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和老人多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引导老人丰富自己的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囤积癖老人’这一社会问题。”启智社工服务站的杨社工说。


 


员村街道成立专项小组,对这类老人进行长期跟进和心理辅导。


接下来,员村街将联合启智社工定期到这类老人家中看护,努力引导老人加入到社区老年活动中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