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山,翻动地道的中国册页
2020-02-27 19:29:30

行走河山,这是很多人喜欢的。


但,走过,却不是只为走过,就像作家黑陶——行走河山,触摸大地,以汉字翻动中国册页!


就算仅是短短一天,脚中所走,眼中所见,却细致又深入肌理,呈现不一般风采。



摄 潘小娴


比如说,油菜花,这是很平常之花,甚至可以说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但《中国册页》(黑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展示一天所见的九地油菜花,一篇“油菜花序”,读来清新可人,一幅幅小小油菜花景,生动绵延着中国山川的奇异春色。

话说,惊蛰刚过,春意萌动,2007年3月9日这一天,黑陶背包出门,10小时,南下穿州过省,行程500公里,往江西婺源访友、看油菜花,并从沿途油菜生长、开花的差异,看出地理对于物候的奇妙影响力。



摄 潘小娴


先过无锡,不见油菜的踪迹,因为这里已被改造为起伏的人工草地和园林式池沼。再到宜兴,不时能看到整块整片栽种油菜的农田,一派勃发生机的青绿色,偶也有点缀的淡黄小花。再进入广德,油菜茁壮有力,结满密密的绿色花蕾,像是蘸了绿墨的微型毛笔般。尔后入宁国,公路沿线密密麻麻的花蕾,已由绿色的微型毛笔变成为鹅黄色的微型毛笔。


接着到绩溪,油菜开始绽放,花轴下部已开放出朵朵四瓣的可爱黄花。再到歙县,见路边溪涧之内倒映着淡黄油菜花团的浅金之云。再入屯溪,已难觅油菜花的芳香和姿影,因为这已是一座热气腾腾的大都市。还好,进入休宁后,不断有整块整块的油菜花地侵入眼帘,浓重肥硕的菜花颜色晃耀人眼。最后到达婺源,坡上、谷间、溪畔,触目的油菜花浓厚如膏如云、如热烈燃烧的金色火海。



摄 潘小娴


一路而行,油菜花从略带青涩,从静态、内敛,变成了轰响、激荡的花海。作家黑陶说,恍惚间,人好像进入了似曾相识的、古老传说中的神话境地。


黑陶一路走过的油菜花景,犹如一帧帧影像,非常赏心悦目。虽然黑陶以油菜花落笔,但却不仅写油菜花,还一路上把9个地方的历史人文介绍了一番,同时也以油菜花思考着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难题,他引用了这么一句语录——何谓文明?文明就是将能够生长万物的土地变成不能生长一物的水泥地。黑陶说,这句语录,虽是夸张,但细想不无道理。这应该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共同感受吧。



摄 潘小娴


“这一册书,是我,一个中国人,自由地潜游于祖国深处的汉字呈现。”《中国册页》是作家黑陶的文化行旅笔记,他游历了14个主要省份,以沿途亲历的乡土风情和人文景观向人们,揭示了人间的温情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表达了一个文化行者在祖国大地行走的文化思考,一个作家自由而诗意地潜游于大地深处的心灵史。



河山一页页翻过,像翻阅一本地道而纯正的中国册页——黑陶用心触摸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呈现真实而令人动容的大地!他坚信:“无论遭遇何种戕害,东方大地所独有的充沛精神、强劲元气,始终不渝,始终护佑并滋养着她所心知的默默追寻者。”

疫情过后,我们一起行走河山!



赏读


“食物间谍”如何改变了美国人的饮食


19世纪的美国,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饭只是为了果腹,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没人会想到在新世纪来临前,一位植物学家会给美国人的餐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这些都是“食物间谍”戴维·费尔柴尔德带回美国的“战利品”。当然,他发现的不只是食物,也将埃及品种丰富的棉花引入美国,从而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樱花树,粉嫩的花朵至今装点着华盛顿的街区。



《食物探险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学家如何改变美国人的饮食》([美]丹尼尔·斯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描写了一生到过50多个国家的戴维·费尔柴尔德,如何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经历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他传奇的一生是那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的缩影。


游牧与栖居,慢慢模糊之图景


冬天牛羊可以迁徙,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到了下一个十年又将迁向何方?随着现代化的深入,游牧者的生活图景,开始慢慢变得模糊。




在游牧民族即将全面转入定居化,进入农耕文明的今天,《游牧者的归途》(南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南子,通过持续几年对游牧文化的体验和考察,见证了游牧文化到绿洲文化的变迁——从游牧文化中的阿肯、冬牧场、牧驼人、羊角图案、转场等,到绿洲文化中的贡瓜人、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大地上的“蜂蜜猎人”等一系列鲜活的场景与人物,展现了生动的边疆图画、游牧民族的生存现状、生活习俗及传统文化,并深入地审视了游牧民族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思考了正在由游牧向定居转化的、慢慢改变的历史过程。


博物馆之美:理想中的博物馆


到博物馆去,这是很多城市人度周末的选择。虽然受疫情影响,目前只能遥望博物馆,不过先看看《博物馆之美》(陈履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不失为一种好享受吧。



作者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30年从业经历,探访过全球37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他以自己的实践,从收藏、策展、运营等角度描绘了“理想中的博物馆”;作为艺术家,他拍了数以万计的博物馆摄影作品,以摄影讲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建筑与光影之美;作为普通观众,他感叹于伟大的历史遗存,流连于博物馆艺术品商店、咖啡馆,也被博物馆志愿者的热情打动……同时对公众关心的博物馆公共教育、观展体验等亦有独到见解。


春秋花果,历人生融哲思


王鼎钧从事文学创作长达半个世纪,出版著作近四十种,《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王鼎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从他既有的作品中精选集结而成的。本书精选王鼎钧散文、杂文、小品等二十八篇,分为三辑,第一辑直指本心,第二辑直指地心,第三辑直指文心,包括《竞争五帖》《疏压四帖》《匆匆行路》《看不透的城市》等篇章。




王鼎钧的文学作品往往围绕历史背景下的个人、人性、现代性等方面展开。如《竞争五帖》,就如何竞争这个问题从五篇小文章展开论述,通过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智慧的省思,教人要加强发挥自己的优点,没有优点要培养和学习……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