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转溪桥,声在树间,与虫在野
2019-10-28 18:59:52

路转溪桥, 声在树间,与虫在野

……

周末的情调,

似乎就应该如此惬意,如此抒情吧!





当我的眼睛变成了一对虫眼


与虫在野

写下这几个字,

我心里悠然而生一股敬意。


我喜欢到大自然,逐花看草,但等待一朵花开,是很费时的事儿。有时候往往花还没看,你却站到在了花前;有时候花已开过,你才刚到花前,唯有一声叹息。看花时日越多,越觉得错过花开最美妙的光阴,也实在是一件稀松平常事。


花不待人,虫呢,更不待人。毕竟,花再不怎么待人,都是静静地长在那儿,总是见得着的吧。而虫呢,却会走,会跑,会飞,它们的生命,永远在路上,“说走就走,说跑就跑,说飞就飞”,永远是这么傲娇!


要与“永远傲娇”、喜欢走喜欢跑喜欢飞的虫儿为伍,可想而知是多么费劲了!也因此,我特佩服美女半夏的韧劲!





半夏美女,

与大自然为伍,与虫为伍,

创作了一部《与虫在野》

(半夏/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她与虫的缘起,是在2014年夏天,偶然间用手机拍摄了一只人见人嫌的苍蝇,但手机镜头里的苍蝇却令她感到惊艳,由此她开始关注虫世界。


五年间,她俯身大地,跑近郊,跑渔村,跑乡间,跑荒野,当了“荒野侦探”,拿人类的两只单眼与虫虫们的复眼对视,拍了几万张虫虫图,虫虫的世界令她眼界大开。


书中既有她近年来累积的自然观察笔记、春夏秋冬四季中拍到的各种虫,还有由观虫觅虫而生发出的一些“散金碎玉”和即时性的感悟,用“微博体”的形式表达作者的自然观。这一切,无非都是在呈现——虫虫的生命,个性鲜明,虽然过着渺微的生活,也成就着生命的华彩;而当我们人类克己复礼地对待自然,并与自然生发了真正的感情时,才有可能获得一个更宜居的生态环境。





说来有趣,一打开书,我就去找螳螂。螳螂,我曾经见过,其中一只色泽绿得梦幻般的螳螂,至今让我一直在怀念。但半夏眼中的螳螂,似乎都很有一股剑气。从螳螂就像传说中的英国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到武林高手喜欢练的“螳螂拳”,到“螳臂当车”,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环环相扣的悲情之链。看半夏笔下的螳螂,仿佛也看尽人生的悲欢。


相比,蝽蝽就可爱多了。“蝽蝽种类多,人类常常依着它背部因色彩、斑纹、凸凹不平的隆成的面相,赋予它某种人格、罗列它的各种‘人脸’谱相。”看看书中图片,还真是谱相各异。我就猜想,当初半夏看到这些蝽蝽时,也会想过自己的脸谱会是哪一种吧?这么一想,看虫看书,都极好玩的,心神皆精彩。




在贪虫恋虫的半夏眼里,一只炫彩大蚊,“背影高贵美丽,若人类T台时尚走秀的模特”;一只草蛉,就可以想到“出嫁新娘的婚纱裙”,说不定人类缝制的蕾丝婚纱也是受了草蛉的启迪吧;一只金色小蝗虫,也会想起赵孟頫夫人书画家管道升的《我侬词》……




看花是种世界观,

看虫亦是如此。


半夏说:“感同身受,我身上有了虫味儿,我的眼睛变成了一对虫眼。虫眼——虫之眼睛,被虫吃的植物洞眼,看虫的人之眼——再往深里去,从虫虫的角度看世界之眼!”


至今,我还只走在逐花之途,只有一双看花之眼。所以,特羡慕半夏,不仅有一双看花之眼,还有一双看虫之眼,把世界,看得更透,更亮。



赏读(栏目)



声在树间,时光素朴
树、林间、声音,满眼诗意哟。



《声在树间》(于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部亲近乡村的散文集,是对生存大地进行深沉思考后的书写。村庄的每一个地方、每一种动植物、每一个人物、每一则故事都是作者描写的对象,枣树林、葡萄园、西瓜地,向日葵、萝卜花、扁豆花,野鸭、野鸭、野兔,做暖鸡生意的二闷、离家出走的妹妹、编竹筐的舅舅,偷桑葚、地窖取瓜、自酿葡萄酒……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调勾勒乡村的风景,并赋予它们温情。回忆乡村美好时光的同时,揭示了乡村生活朴素的真理。



“乡村就像一个要求完美的艺术家,就那么自我地存留于世,不受时光的侵蚀。”这句感人的话,我以为也正是乡村永远魅惑人心之所在吧。


村野的温度
像水墨画的留白


人勤春早,雪光与晨曦交错中,父亲的身影模糊高大,他在院子里劈柴……


春雪,还是年前的。它们散漫在山坡上,太阳偏西时,山坡灰暗,阳光照得到的地方,厚实透亮,像水墨画的留白……


两个片段,很乡野,也很有温度。



《村野的温度》(李新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选取作家李新立的三十余篇散文。李新立作为打工者,背井离乡的经历让他笔下流泻出的文字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回忆以及爱与愁绪,在徐缓流淌的文字中,刻画了六盘山下甘肃村庄的往昔岁月。故乡的山水、草木鸟雀、人、民俗文化、吃食、四季等等都被容纳进他所构建的回忆的乡土里,融化在他优美而质朴的文字中。个人心灵的私语与时代的足音和地域的风情,相遇成一曲感人至深的乡野的温度。


每一个路口

都有忽见的惊喜



愿每一个路口,都有忽见的惊喜!忽见什么呢?不妨看看《路转溪桥,忽见》(璐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书分为三部分:“风景在路上”,记录了作者30多年来周游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其中有对异国文化的采撷,有对民俗风物的领略,也有对祖国山水的歌颂;“只为寻找”,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点滴感悟,有对往事的追忆,有对身边人的感激,也有对家乡中国的思念;“后生给我一片阳光”,记录了女儿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位受到中西两种文化影响的母亲,对下一代的关注和对教育的思考。同时也有对年轻可爱的后生的描摹,从他们身上,作者体会到生命的活力,看到了未来世界的无限希望,

路没有尽头,但愿你我的生活,总有值得书写的惊喜。


到非洲去,有趣有趣


路转溪桥, 声在林间,与虫在野、村野的温度,嘿!怎么看,都很中国乡野趣。


好吧,来个大飞越,到非洲去!


巫医、动物与我》([澳] 赫伯特•雷布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讲诉了一个以兽医的身份到非洲行医的故事。兽医到那里去做什么?会有怎样的遭遇?



神秘的巫医姆津巴大夫第一个到访,不仅带来几只孱弱的需要医治的小狗,还对兽医抛下一句:“我已经等了你十六年,十六年前我就看到你了!”光想象一下那个场面,就足以让人汗毛直立。接下来在非洲行医的日子里,兽医遭遇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人和事:拿着大刀和市场上的肉贩干架;在酒吧跟人比腕力、教酒吧女郎下棋;主持当地人的成年礼并学习如何联结“圣灵”;甚至和巫医成了好朋友,与他一起探讨人生哲学问题。


兽医看似不务正业,但却真正地帮助了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和动物,不仅让这趟非洲之旅格外与众不同,也让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了全然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