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开在蒸笼里的一朵朵金色之花,美味哟大笼糍!
2019-09-26 20:51:30

                                                                         





看到大笼糍的刹那,我真真吓了一跳!又大又圆,敦敦实实。虽然个儿圆大胖墩,但模样极好看,充满乡野气息。就是这么一句话啦——我既胖又美,很有内涵哩!

——作家题记



第一次看见大笼糍,是在连南连水墩龙瑶寨的农贸市场,当时正在举办第四届“瑶族尝新节. 桑叶美食节”。




看到大笼糍的刹那,我真真吓了一跳!又大又圆,敦敦实实,像个厚实砧板一样。虽然个儿圆大胖墩,但模样极好看,充满乡野气息。就是这么一句话啦——别看我胖,其实,我既胖又美,很有内涵哩!


竹篾织成的大蒸笼子里,盛放着一个大大的圆圆的砧板一样的糍粑,糍粑上粘着蕉叶,糍粑淡黄色,透明透亮,上面还有很多花纹,像山川,像漩涡。褐黄色的蕉叶,裹住糍粑,高出糍粑的蕉叶,弯弯扭扭,乍一看,圆圆的糍粑,真像开在笼子里的一朵大花。这朵大花一样的大笼糍,便是因其用竹篾织成的笼蒸成而得名的。




寨岗镇石径村的东嫂,穿着蜡染的藏青色碎花衣,头裹着藏青色碎花的蜡染头巾,脸儿笑得像朵花,说话的声音都是笑出来的,就好像花开一样:“尝尝哟,美味大笼糍!”




东嫂一边笑,一边说,一边手起刀落,切出一小截大笼糍,再细细地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接着,开火,放油到平底锅。油一热,即把切成小片小片的大笼糍放进平底锅,“咝咝咝”一阵阵声响过后,两面金黄,大笼糍便煎好了。上锅,装碟,倒入一些红糖汁,一片片大笼糍愈发晶亮。




迫不及待拿起竹签,插上一块,举起,薄薄的,晶莹透亮,软糯,香甜,滑爽,不糊不粘,爽口润喉。我很好奇,除了竹篾香蕉叶香,还有其他一股说不出的香,也不知是来自大自然什么草木?


笑得像朵花的东嫂,一脸开心:这香,就是鱼骨杈、黄斑杈烧成灰的清香,大笼糍也叫灰水糍。





东嫂一边夸耀大笼糍,一边还向我细数起大笼糍是如何做成的。就像任何手作的美味一样,那过程很繁复:


先到山上砍鱼骨杈、黄斑杈。听名字,估计外地游客就很晕。但寨岗镇人绝对不会晕,大笼糍是他们的传统美食,他们自小跟着父母上山寻找鱼骨杈、黄斑杈,闭眼都能闻到这两种植物的清香。大自然很厚爱寨岗这片地方,山间田边都长满了鱼骨杈、黄斑杈。砍下鱼骨杈、黄斑杈,还要记得砍一些嫩芭蕉叶,嫩绿的蕉叶,颜色绿,好看,入笼蒸时也不易裂开。


把采摘回来的鱼骨杈黄斑杈烧成灰,把灰与水搅拌煮沸,用细密的布把灰渣过滤,这些过滤后的水,即灰水;尔后用灰水浸糯米12小时以上,再把米带水磨成米浆;接着在蒸笼铺上一块布,同时密密铺上一层洗净的嫩绿蕉叶,将米浆倒入蒸笼,这样既可避免粉浆从糍笼的缝隙中渗出,也可增加大笼糍的香味。


一切就绪,端上大锅中,用柴火慢蒸上4个小时后,米浆就蒸成了棕黄色的糍。最后一道工序,冷却三四天,一个犹如圆砧板一样胖实的大笼糍便大功告成了,所以大笼糍还有一个很敦实的名字——砧板糍。




用竹篾笼清蒸好的大笼糍,经久耐放长达一两个月。啥时候想吃,就切一些下来,吃法也多种多样,油煎、清蒸、清水煮、酒酿煮、用蒜苗炒,都清香无比。如今,大笼糍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了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东嫂正是大笼糍非遗的传承人,难怪手艺那么好,难怪对大笼糍制作的来龙去脉说得那么透。


我还很好奇的是:这大笼糍有多胖实?于是试着把大笼糍端起,端得我手真软,足足有九斤重!


东嫂说,这还不算重,很多大笼糍都重达十几二十斤呢!寨岗的女子回娘家,都会常常端个大笼糍回去探望父母。


想象一下,十几二十斤的大笼糍,一个女子端在手上,走弯弯曲曲的山路,那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一旁的敏红美女说,她就这么端过十几斤重的大大笼糍回家,每走一小段山路,就要歇一会儿,很累,但心里很甜,因为把大笼糍端到娘家,与家人一起吃大笼糍,一家人团团圆圆,很开心很幸福。


团圆,正是大笼糍自古以来的寓意。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离乱,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客家人因为迁徙而来,所以特别强调节日“团圆”的意义。每逢过节,客家人都有蒸“大笼糍”的习惯,既可作为走亲戚的“手信”,又可作为点心招待客人,寓意团圆美满、幸福甜蜜。


尤其是到了过年,家家户户都必忙乎着蒸硕大的大笼糍,就像东嫂说的——“如果过年前没有蒸大笼糍的话,都不像过年了”!对寨岗的客家人而言,吃大笼糍的日子,就是一种特幸福特满足的好日子。


栏目介绍

e家君推出一个新栏目:《作家眼中的美食》。山珍海味,街边小吃,只要自己喜欢,都是美味佳肴。寻美食,悟生活,两不辜负!


作家简介

潘小娴,作家,现已出版《云山花事经眼录》春夏秋冬四部、《美人香里说宋词》、《闲敲棋子落灯花》、《最美的游戏》、《钢琴美韵》、《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


部分图片提供 连南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