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旧爱,遇见旧时光
2019-08-08 21:21:39

                                                                         




来来去去,走走停停,我手中拉过好几个旅行箱,这些旅行箱到底什么模样,是什么颜色,我全都没印象了。唯一留下印象,且心中一直念念叨叨的,却是很多很多年前那一个不起眼的老物件——木头箱子。


这木头箱子是用杉木做的,出自我满叔之手。满叔说话不利索,说出的话还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他的手很巧,能做出不少漂亮的手工活,比如,他竟然可以花两三年的功夫,从三江河里找大小差不多的鹅卵石,砌成一长排高高的卵石围墙,成为村中一处古朴美观之景。80年代中期我要上大学了,满叔又特地找来杉木,做了个木头箱子给我。我就这么扛着木头箱子到了广州上大学。只可惜的是,大学四年快结束时,木箱子边角破裂,在恋恋不舍中,木箱子与我的大学光阴一样,离我远去。




木箱子虽然离我远去多年,但是与木箱子有关的人有关的事有关的记忆有关的时光,却深深地印刻在我心里,每每想起,眼前会熠熠发光,心中会洋溢起一种朴素又纯粹的幸福。这一切,就彷如《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吕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这部书所写的那样——时光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存在,经过它掌心的东西,有的会石沉大海,有的却因为淘洗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魅力,像星星一样在夜空中熠熠闪光。


《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是一部关于老物件的文化散文集。书中描绘了作者“杂货铺子”中的众多老物件,包括旧日里的用具、书房里的文玩、闺阁中的饰物以及年少时的玩物等各种留有岁月痕迹的老器物。





比如,有把日子磨得芳香四溢的石拐磨、让家在光阴里侧影翩跹的粗瓷碗、渴望花好月圆人团圆的月饼模子、让人倚窗远眺心自闲的木窗棂、演绎精打细算光阴的算盘、轻握手儿一团和气风自清的团扇、一家老小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竹风筝、剪出花花世界来的窗花、翻山越岭也要遥寄深情的贺卡等等。在作者的笔下,老物件因为人的珍视、保藏,得到了生命的延续;人又因为老物件沉淀的记忆、文化,得到了精神的抚慰,拥有了一种淡然笃定的从容。


作者一边细腻地讲述了这些老物件与自己相遇的人与事,描写老物件与人接触和发生关联后如何获得了生命和滋养,一边还钩沉起老物件背后的历史文化。比如说,一个茶托,作者可以从《红楼梦》的盖碗喝茶,说到鲁迅的《喝茶》“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再说到自己因为盖碗而喜欢上茶托,到如何想尽办法收入漂亮的茶托。一个用以衬垫茶杯的小小茶托碟子,对有心的作者而言,也有说不出的风雅,还能轻易就获得一种甜美和满足!





生命中的老物件,再小再旧,都会承载着无限的美好。比如,古旧的门环,以及那“笃笃笃笃”四声轻扣门环,意思是“我回来了”的敲门方式,无疑都蕴敛成了心底永远的眷恋。这其实应证着作者的这句话——“邂逅一个老物件,就像遭遇一段感情,像遇到一位理想的情人,得到一种莫大的幸福感。”


       
《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
吕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        




赏读


《红楼梦》中的珠玉之美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这是《红楼梦》对大观园繁花耀眼、金玉满堂景象的赞叹。



在纷繁耀眼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吉光片羽:<红楼梦>中的珠玉之美》(许丽虹、梁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独具慧眼,挑选了珠玉、配饰这一微小的细节来重新解读,美妙,且独具一格。书中将《红楼梦》这一传世经典中不被人注意的细节——珠玉单独抽离出来,以古珠爱好者的视角重读《红楼梦》。不仅为古珠故事增添新的趣味,也为读者理解《红楼梦》提供了崭新而别样的视角。


       
《吉光片羽:<红楼梦>中的珠玉之美》
许丽虹、梁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花园里的生命之光

英伦导演德里克·贾曼一生拍有《卡拉瓦乔》、《英伦末日》、《爱德华二世》、《蓝》等多部著名影片。而不逊于他的艺术激情的,是他对植物的痴迷。

《现代自然》([英]德里克·贾曼/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记叙了德里克·贾曼在身罹绝症之际,如何以一己之力在英国邓杰内斯角的核电站旁、荒凉的卵石滩上筑起一座花园,与病魔相抗。贾曼之笔聚焦他眼中的四时风景,从古典植物学到相关的诗歌、传说,他对植物的痴迷贯穿全书,映出自然的恒久之美和生命之光。同时还记录了日常的种种艺术灵思和实践,记忆中的童年与交游,生命中的欣悦与苦痛、迷梦与影像,于斑斓的文字间,见识了这位天才导演独一无二的灵魂。


       
《现代自然》        
[英]德里克·贾曼/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美]露丝·贝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讲述了作者露丝·贝哈从一个被迫的旅者——移民小孩,到一个自由旅者,却始终无法摆脱乡愁的成长故事。人至中年,家庭事业双丰收,露丝·贝哈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名副其实的纽约“客”,她魂牵梦萦着的是那个回不去的故乡古巴、生活在那里的人和记忆中的往事。



回首行旅五十载,恍然顿悟:离开故乡,才识乡愁。从哈瓦那到纽约,从移民小女孩到女性主义人类学家,多重身份与语言,串联起了露丝·贝哈的悲伤和欢乐、失望与爱憎。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和人类学家冷静客观的视角,将人生际遇与思乡之情娓娓道来,堪称一部引人深思的女性回忆录。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美]露丝·贝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活既严酷亦美好


拥有幸福童年的“我”在中学时期忽然遭遇了家庭变故——父亲在失业后离家病逝,母亲靠变卖家具等勉强维持生活,姐姐几乎失明,而“我”当过战地卫生员,做过记者……生活的严酷和美好,“我”都经历过,并真的成了它的书写者。


《生活的故事》([俄]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体纪实长篇小说。书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溯回望、对创作历程的思考探索,对大自然空灵淡远的诗化描绘,亦书写了与之同时代的布尔加科夫、巴别尔等作家的生平轶事。此外还着力刻画了船夫、马车夫等普通人物群像,从中可一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沙皇俄国到苏联时期的社会历史图景。


       
《生活的故事》        
[俄]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耀眼夺目珞珈山


“落驾山”变成了“珞珈山”,一座日后被誉为近代中国“最美大学”的校园,开始了它的营建之路。


《珞珈筑记》(刘文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从无到有、从荒野湖山到黉宫胜地的动态过程,还原了其间各方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建校先驱为新校园诞生所做的不懈努力。同时还将珞珈山校园的诞生,置于近代中西建筑文化激荡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探究了这一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所折射出的建筑文化意涵和时代思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


       
《珞珈筑记》
刘文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