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倡议:百年公祠亟需修缮,需要你的一点支持
2019-08-07 20:04:12




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棠下村,宗族的祠堂和祖厅分布在街头巷尾。位于达善大街的龙葵钟公祠始建于明朝,是棠下目前面积最大最古老的建筑。




古祠残破待修缮


近日,棠下村发布了一封《祠堂修缮捐款倡议书》,呼吁棠下宗亲、社会各界友好人士捐款修缮龙葵钟公祠。《倡议书》中写道:“我先祖龙葵钟公祠(大厅祠堂)历经数十年风雨侵袭,现已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如不及时修缮,我先祖将无栖身之地,饱受风雨之苦。因此,应部分族人提议,拟对祠堂进行修缮,现向社会发起捐款倡议,欢迎各位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捐赠。”




据了解,本次修缮工程项目将根据筹集到的善款金额决定,项目建设单位将按照有关规定公开确定,捐款人、支出明细、修缮项目、建设单位等相关信息均在祠堂张榜公示。


捐款时间:即日起至2019年11月1日止

捐款地点:

1. 棠下五社办公室(棠下梅园东村北)

2. 棠下六社办公室(棠下涌东路,街文化站北)

联系电话:85274564(五社)、85273563(六社)




始建于明代的古老宗祠


据《棠下村志》记载,龙葵钟公祠是棠下钟姓始祖钟永和的第十三世孙钟廷珪(号龙葵)的祠堂,称余庆堂,又称大厅。这座静默地藏在城中村深处的祠堂始建于明朝,坐西向东,三进,两廊,深42.45米,宽19.29米,面积达818.8平方米。



这座古祠并不对外开放,深黑色的大门紧闭着。站在远处,能看到古祠的硬山顶、龙船脊,屋顶两端是镬耳封火山墙。站在门外,能看到大门上方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龙葵钟公祠”。


门前有檐廊,瓦当上镌刻着文字。檐下有壁画,依稀还能看到画作上缤纷的色彩。檐廊左右各有一个石包台,上面各立有两根花岗石四方檐柱。檐廊的木质横梁上堆满了雕花,繁复精美。据了解,古祠曾历经几次重修。



跨过高高的门槛,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砖、黑瓦、木头,在历经时间的洗刷后,都笼罩上素朴、淡雅的气质。随后,“余庆堂”三个大红字赫然出现在眼前。



维系族人情谊的纽带


据了解,以前村里人有什么婚丧嫁娶、生日喜宴,就会在祠堂里摆开桌椅吃饭。分布在正厅左右的两排檐廊,便作为储物、备菜的地方,父老乡亲都过来帮忙。每年端午时,祠堂里也会摆龙船饭,十分热闹。出生在棠下村的90后达达说:“棠下有大半的人都出自这个龙葵祖,我们把这个祠堂成为大厅。我们从小就在这里吃龙船饭。”



在正厅旁边的储物室里,存放着龙船头、龙船桨,还有龙船鼓。祠堂、祖厅,除了用作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放置公物的地方外,还扮演着族中学堂的角色。族中延师教读,也常在祠堂里设馆。据《棠下村志》记载,1929年,达善小学(棠下小学前身)创办时,最初的校址就设在余庆堂,后来学校规模扩大,又迁往儒林大街的光远堂、本仁堂、如川堂。



如今,龙葵钟公祠也是村社及周边几个社区举办活动经常会用到的场地。


2017年8月,为了丰富辖区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搭建辖区青少年互动平台,增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达善东社区居委会在此祠堂里开展青少年绘画比赛。现代文明的观念和古色古香的祠堂交相辉映。



2018年春节前夕,棠下街达善西社区居委会组织辖内居民开展“寻找被遗忘的广州年味—— 揼炒米饼”活动。数十人聚在龙葵钟公祠,带着工具和食材,热热闹闹地制作炒米饼,重新寻找儿时甜蜜的味道。



今年“六一”儿童节,广州市天河区联庆体育会和棠下街祥龙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联合在龙葵钟公祠举办了龙狮文化亲子游园活动,让孩子们在古老的祠堂里过了一个带着浓浓民俗味的儿童节。



这些年棠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混凝土覆盖了麻石街,瓦背顶的古屋消失了,村里的小溪流也消失了,龙葵钟公祠门口的风水塘变成了小公园,出租屋拔地而起,村民变成了居民……坐落在街巷边的古祠就如一位历经风霜的老者,目睹着时代的变换,维系着宗族情谊。


【图文记者 焦何结】【编辑 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