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永远想念的父母私房菜
2019-06-26 18:49:03


“好想念外公,好想念外公做的香喷喷的腊肉。”


每当我们家的饭桌上,一出现腊肉色身影,儿子经常就会说上面这一句话。然后,我们就会和儿子讲起,童年时他回到外公家,一吃上腊肉,特别馋又特别满足的样子。继而,讲讲外公外婆,一家人的情感,就这么温温暖暖地,在餐桌上,延续着,氤氲着。





所以,当一看到《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法]张有敏,天津人民出版社),我满心就温润起来了。想必,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种温暖的情结吧。


“我父母的第一家饭店,在巴黎十六区。我们在张园饭店长大,那里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却透着很有张力的人生与美食情缘:父辈如何在中餐馆艰苦学徒,邂逅爱情,组建家庭,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饭店。




作为厨师的女儿、孙女,张有敏从小被餐馆、厨房、炉灶声、聚餐和家人朋友的宴会围绕着。在她的印象中,烹饪、分享、聚会、宴席,就是家人们表达情感最好的方式。她说,她想通过这本书,向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表达敬意,留住这段珍贵的家庭回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张有敏的父亲进入香港一家当地的餐馆,当了5年学徒,练就了职业需要的所有基本功后,他借钱凑齐旅费,只身一人到法国,真正开始了他的厨师生涯,并且很快在餐馆认识了母亲,结婚,生孩子。一家人的日子,亲密地相守,爱在餐桌边一路氤氲开来。




祖父母、外祖父母,父亲都厨艺高超。祖母喜欢为端午节准备,外祖母经常用平底锅烤火腿白萝卜馅儿或者红豆馅儿的小面饼,蒸花卷、包饺子,尤其是做一种用豆腐皮卷起来压紧的香肠形状的食物“素鸡”,吃一口就让人欲罢不能。母亲做饭少,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拿手菜,比如她做的姜柠焦糖鸡翅、广东排骨、香脆鹌鹑腿、甜汤、年糕,都爱家庭餐桌上堪称一绝。


一个在海外开办中餐馆的中国家庭,美食仿佛成为了家族的纽带,传递着更为浓烈的温情。书中生动地呈现了祖父母、外祖父母和自己全家老小齐聚一堂,围坐在桌旁,同享美味佳肴,长幼有序又和乐融融的欢乐人生。书中一些老物件,比如说,扬州绣花拖鞋、在外祖父家找到的中国糖果等,看一眼,满满的都是爱与回忆。




这些体现着中国传统家庭与美食之间厚重联结的餐桌上的“我们家的小故事”,只是《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的部分内容,还有另一部分内容是私房菜谱,主要介绍中国菜的烹饪特点、食材、器具和制作方法,以及中餐馆中的经典菜品,品类涵盖了肉类、家禽、海鲜、蔬菜、面食、甜点等,每个菜品还配有作者绘制的精美插图,非常适合有心想尝试一下手艺的朋友看看。


“为何要用菜谱来记录一个家庭的故事?”对这个问题,张有敏答道:“我是在餐馆里长大的。在我的家庭里,很少有人说他们的感受,但他们更容易通过厨房来表达(爱)。我也学会了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为别人做饭是关心家庭成员的一种含蓄的方式。”




虽然,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在餐馆长大的,但是我相信,很多的家庭之爱,却是离不开餐桌的。因为食物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为了果腹,也是记忆、情感的引线,就如同只有最亲近的家人才会记得彼此的口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每讲起故乡,讲起亲人,总会清楚地记得他们曾经做过的那一道菜,如何的好吃,如何的难以忘怀。


一个家庭的餐桌,就是“家”的味道,这是我们根脉之一种,永远温暖,永远记挂心间。





《一个中国家庭的餐桌》

[法]张有敏,天津人民出版社



赏读


像一个社会学家那样去吃中国菜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吃喝是国人的头等大事,马可也看透了这件事。


马可,是德国人,他在《天堂之旅:六道风味品中国》([德] 马可斯•赫尼格/著,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通过游记的方式,探索中国美食在江南、北方一带,以及四川、 广东和台湾的“风味”,还记录了许多食谱。马可身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专家,以其半生在中国的经历,发现美食无疑是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的好方式,所以他决定用“肚皮”探索文化,一边吃,一边消化中国文化。




马可在中国寻找食物,仿佛每一次吃饭都会变成一次社会调查,像一个社会学家那样去吃中国菜。就如画家、美食家叶放盛赞的那样:“能以中国人思路来看中国饮食的德国人不多,马可是。能以中国人胃口来品中国吃喝的德国人很少,马可是。”



《天堂之旅:六道风味品中国》

[德] 马可斯•赫尼格/著,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神秘食客,烧烤怪谈


落魄的三线小说家蔡必贵,偶然结识了神秘烧烤店女老板楚爷,并接受了一项诡异的委托——每周三晚到店里听食客讲一个“亲身经历”的离奇故事并记录下来。


《烧烤怪谈》(蔡必贵/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食客所讲的故事有为名利失去初心的知名作家;有童年受到惊吓,一生背负心理阴影,认为自己被外星人带走过的青年……神秘食客讲述亲身经历的不可描述事件,每一桩事件看似匪夷所思,每个故事背后都隐藏了作者对人性的探究。每篇故事最后,作者会讲述自己对该篇故事的解析,读者可以与自己的猜测进行对照,增添了本书的趣味性。


《烧烤怪谈》

蔡必贵/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一对兄妹,如星月般的守护和牵绊


埃莉四岁就能读会写,爱与比她大的人交朋友。埃莉认识新搬来的邻居戈兰先生,没想到竟会受到伤害。埃莉感到既困惑又羞愧,是哥哥乔适时拉起她的手,并送给她一只兔子做礼物,陪伴安慰她。从4岁到33岁,从小镇埃塞克斯到康沃尔,从伦敦到纽约,生活看似平静坚固,却暗流涌动,潜伏着欺骗、背叛、分离、灾难,唯一不变的是对爱的信念,始终守护着哥哥和妹妹。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英]莎拉·韦曼/著,大鱼读品/四川文艺出版社),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成长故事。一对兄妹如星月般的守护和牵绊,一个家庭近四十年间的流转变化,所有那些成长中的美好与甜蜜、困惑与孤独,都得到一一呈现。


《那时上帝是只兔子》

[英]莎拉·韦曼/著,大鱼读品/四川文艺出版社


琥珀的离奇传说


2008年,杜老太杜亓在纽约过世,留下庞大商业帝国和复杂人脉,引得各国利益集团关注,故人、新交相聚一堂,各怀心事。杜老太的孙女琥珀接管家族权力。流传已久的琥珀屋传说终需一个合理结局,尘封往事慢慢浮出水面……


1927年,库伦少女莫小娴独自出发,穿过内蒙古、甘肃、新疆,与另一个处在巨大变故中心的少年将军相遇。人生因此改变,往事留在战乱中的城市……莫斯科、维也纳、上海、香港、纽约……每走一步,步步围营!


《琥珀》(闻人悦阅/著,凤凰联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整套书分上中下三本,描绘了一个女子走入命运和时局,冷眼看风云权利更迭,于东西阵营间架起桥梁,游走四大情报机构,缔结庞大商业帝国……从新疆到莫斯科,从西伯利亚到欧陆,从上海到纽约,在跨世纪战争与和平间看大河历史磅礴。


《琥珀》

闻人悦阅/著,凤凰联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